跳到主要内容

Lab5 动态路由协议OSPF配置

实验资源

已超过建议完成时间,请务必在2024-12-29前提交该实验报告与数据

一、实验目的

  • 理解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。
  • 理解OSPF协议的工作机制。
  • 掌握配置和调试OSPF协议的方法。

二、实验内容

  • 使用网线连接PC和路由器,并配置PC和路由器各端口的IP地址,让PC彼此能够与路由器接口互相Ping通;
  • 用网线连接多个路由器,并配置互联端口的IP地址,使直接连接的2个路由器能相互Ping通;
  • 在Area 0的路由器上启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,让各路由器能够互相学习到新的路由信息,进而使区域内的PC能够相互Ping通;
  • 在Area 1的路由器上启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,让区域内和区域间各路由器能够互相学习到新的路由信息;
  • 在Area 2的路由器上启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,在NBMA(非广播多路访问)网络拓扑上配置OSPF协议,让区域内和区域间各路由器能够互相学习到新的路由信息;
  • 在Area 3(不与Area 0直接连接)的路由器上启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,在边界路由器上建立虚链路,让Area 3的路由器能够学习到新的路由信息,进而使Area 3的路由器能够学习到其他区域的路由信息;
  • 在上述各种情况下,观察各路由器上的路由表和OSPF运行数据,并验证各PC能够相互Ping通;
  • 断开某些链路,观察OSPF事件和路由表变化;
  • 在Area边界路由器上配置路由聚合。

三、主要仪器设备

PC机、路由器、Console连接线、直联网络线、交叉网络线

四、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

  • 按照拓扑图连接PC和路由器,其中R1-R2之间采用串口连接,数据链路层协议使用HDLC;R5、R7、R8之间采用Frame Relay交换机连接(Frame Relay交换机的配置请参考GNS3指南)。
  • 设计好PC和路由器各端口的IP地址、子网掩码。分配地址时请遵循下面的规则:
    • Area 0使用10.0.0.0/16的网络地址进行扩展,每个子网分别使用10.0.0.0/24、10.0.1.0/24、10.0.2.0/24等子网地址。其中点对点连接的路由器之间的子网使用10.0.123.240/28进行扩展,可以最大程度的节约地址,例如使用串行掩码方案,网络地址部分为30位,每个子网刚好有2个可用地址(去掉1个主机地址部分全0的和1个主机地址部分全1的),可以按如下方式进行分配:
      • R1-R2互联接口: 10.0.123.241/30、10.0.123.242/30,子网地址:10.0.123.240/30;
      • R1-R3互联接口: 10.0.123.245/30、10.0.123.246/30,子网地址:10.0.123.244/30;
      • 依次类推,R2、R3、R4、R6之间的子网为(只需要4个地址):10.0.123.248/29,去掉全0全1地址后,还有6个地址可用。
    • Area 1、Area 2、Area 3使用10.X.0.0/16的网络地址进行扩展,其中X为Area编号,例如Area 1的3个子网分别使用10.1.0.0/24、10.1.1.0/24、10.1.2.0/24等子网地址(同一个交换机上的多台路由器的接口属于同一个子网)。
  • 配置各PC的的默认网关,分别设置为所连路由器的相应端口IP地址;
  • 配置各路由器互联端口的IP地址,使直连的2个路由器能相互Ping通;
  • 先后给路由器R1、R2、R3配置RIP协议和OSPF协议,比较两者选择的路由差别(RIP不考虑线路带宽,只考虑经过的路由器个数,OSPF考虑线路cost,带宽越大,cost越小);
  • 给Area 1、Area 2的路由器配置OSPF协议,观察区域间路由信息交换;
  • 给Area 3的路由器配置OSPF协议。由于Area 3没有物理上直接与Area 0连接,所以需要利用Area 1作为中介,在R4和R9之间为Area 3建立一个虚链路。
  • 观察各路由器的路由表,查看路由器做出的选择是否符合预期;
  • 通过Ping检查各PC之间的联通性;
  • 实时显示路由器之间交换的路由信息事件,理解OSPF协议交互过程;
  • 断开某些网络连接,查看OSPF的数据变化以及路由表的变化,并测试PC间的联通性;
注意

对于路由表、宣告网络等涉及多项的配置,不存在“输入错误后可以再输入正确内容覆盖”,所有输入的命令均会被加入表项,对实验产生影响

如果你对此类指令不慎输错,请使用no [完整错输指令内容]撤销;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,请先检查运行配置是否符合预期

RIP相关命令参考

  • 在路由器上启用RIP协议:Router(config)# router rip
  • 将路由器各接口(子网)加入路由宣告:Router(config-router)# network[<ip_net]

OSPF相关命令参考

  • 给路由器的回环接口配置地址
    Router(config)# interface loopback 0
    Router(config-if)# ip address [ip] [mask]
  • 在路由器上启用OSPF协议:Router(config)# router ospf [process-id]
  • 配置路由器接口(子网)所属Area ID:Router(config-router)# network [ip_net] [mask] area [area-id]
  • 查看路由器的OSPF数据库(可以查看Router ID):Router# show ip ospf database
  • 手工指定Router ID:Router(config-router)# router-id 更换Router ID需要重启路由器或清除OSPF状态才能生效, 其中:
    • 重启路由器命令:Router# reload
    • 清除OSPF状态命令:Router# clear ip ospf process
  • 观察各路由器的OSPF邻居关系,在广播网络中,为减少通信量,会自动选出一个DR(Designated Router)和一个BDR(Backup Designated Router),其他路由器只与DR、BDR成为邻接关系:Router# show ip ospf neighbor detail
  • 观察路由器的OSPF接口状态(可以查看cost值):Router# show ip ospf interface
  • 打开事件调试,实时显示路由器之间交换的路由信息事件:Router# debug ip ospf events 观察完毕后,可以关闭调试信息显示:Router# no debug ip ospf events
  • 在两个区域边界路由器之间建立虚链路,[area-id]填写用于传递数据的区域ID,[router ID]分别设为对方的Router ID:Router(config-router)# area [area-id] virtual-link [router ID]
  • 在区域边界路由器上手工进行路由合并:Router(config-router)# area [area-id] range [ip_net] [mask]

Cisco IP路由故障排除文档集合

avatar
IP 路由 - 故障排除技术说明
故障排除技术说明

五、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

提示

以下实验记录均需结合屏幕截图,进行文字标注和描述,图片应大小合适、关键部分清晰可见,可直接在图片上进行标注,也可以单独用文本进行描述。 记录输入的命令时,直接粘贴文字即可(保留命令前面的提示符,如R1#)。

  1. 参考实验操作方法的说明,设计好每个PC、路由器各接口的IP地址及掩码,并标注在拓扑图上。

  2. 给路由器R1、R2、R3各接口配置IP地址并激活。配置PC1、PC2的IP地址和默认网关,测试PC1与R1、PC2与R2的连通性。

    R1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1 (config) #interface f0/0
    R1 (config-if) #ip addr [ip] 255.255.255.0
    R1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    R1 (config-if) #exit
    R1 (config) #interface f0/1
    R1 (config-if) #ip addr [ip] 255.255.255.252
    R1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    R1 (config-if) #exit
    R1 (config) #interface s2/0
    R1 (config-if) #ip addr [ip] 255.255.255.252
    R1 (config-if) #encapsulation hdlc
    R1 (config-if) #clock rate 128000
    R1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
    R2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2 (config) #interface f0/0
    R2 (config-if) #ip addr [ip] 255.255.255.0
    R2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    R2 (config-if) #exit
    R2 (config) #interface f1/0
    R2 (config-if) #ip addr [ip] 255.255.255.248
    R2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    R2 (config-if) #exit
    R2 (config) #interface s2/0
    R2 (config-if) #ip addr [ip] 255.255.255.252
    R2 (config-if) #encapsulation hdlc
    R2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
    R3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3 (config) #interface f0/1
    R3 (config-if) #ip addr [ip] 255.255.255.252
    R3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    R3 (config-if) #exit
    R3 (config) #interface f1/0
    R3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    R3 (config-if) #ip addr [ip] 255.255.255.248

    Ping测试结果截图

    PC1→R1:

    PC2→R2:

Part 1 配置RIP(用于和OSPF进行比较)

  1. 在R1、R2、R3上启用RIP动态路由协议,并宣告各接口所在子网地址(版本要设置成2);

    R1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1 (config) #router rip
    R1 (config-router) #network [subnet]
    R1 (config-router) #version 2

    R2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2 (config) #router rip
    R2 (config-router) #version 2
    R2 (config-router) #network [subnet]

    R3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3 (config) #router rip
    R3 (config-router) #version 2
    R3 (config-router) #network [subnet]
  2. 查看R1、R2、R3的路由表,跟踪PC1到PC2的路由;

    R1路由表(标出到PC2子网的路由,下一跳是哪个路由器):

    R2路由表(标出到PC1子网的路由,下一跳是哪个路由器):

    R3路由表:

    PC1→PC2的路由跟踪:(经过的路由器顺序是R1、______)

Part 2 配置单域OSPF(Area 0)

  1. 启用路由器R1的OSPF动态路由协议,并配置各接口所属区域(为Area 0),其中进程ID请设置为学号的后2位(全0者往前取值)。

    R1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1 (config) #router ospf [pid]
    R1 (config-router) #network [subnet] [mask] area 0
  2. 先给R2的回环接口配置IP地址。然后再启用路由器R2的OSPF动态路由协议,设置包括回环接口在内的各接口所属区域(为Area 0)。

    R2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2 (config) #interface loopback 0
    R2 (config-if) #ip address [ip] 255.255.255.252
    R2 (config-if) #exit
    R2 (config) #router ospf [pid]
    R2 (config-router) #network [subnet] [mask] area 0
  3. 启用路由器R3的OSPF动态路由协议,手工指定Router ID,并设置各接口所属区域为Area 0。

    R3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3 (config) #router ospf [pid]
    R3 (config-router) #router-id [x.x.x.x]
    R3 (config-router) #network 10.0.0.0 [mask] area 0
  4. 查看OSPF数据库,并标出各路由器的Router ID。

    R1的OSPF数据库:

    从上图可知,R1的Router ID为______(取自接口______的IP);与R1连接的有______个路由器,其ID分别是______、______, 有______条链路,其ID分别是______、______。

    R2的OSPF数据库:

    从上图可知,R2的Router ID为______(取自接口______ 的IP);与R2连接的有______个路由器,其ID分别是______、______, 有______条链路,其ID分别是______、______。

    R3的OSPF数据库:

    从上图可知,R3的Router ID为______;与R3连接的有______个路由器,其ID分别是______、______, 有______条链路,其ID分别是______、______。

  5. 在路由器R1上显示OSPF接口数据(命令:show ip ospf interface),标记各接口的cost值,网络类型,邻接关系及其Router ID,广播类型的网络再标出DR(Designed Router)或者BDR(Backup Designed Router)角色。

    R1的s2/0:(从图可知,s2/0连接的网络类型为______,Cost=______,邻居Router ID=______)

    R1的f0/1:(f0/1连接的网络类型为______,Cost=______,邻居Router ID=______,DR的Router ID是______,接口IP是______,BDR的Router ID是______,接口IP是______)

    R1的f0/0:(f0/1连接的网络类型为______,Cost=______,DR的Router ID是______,接口IP是______)

  6. 查看R1、R2、R3的路由表,与RIP比较,OSPF所选择的路由有何不同,谁的优先级高?跟踪PC1到PC2的路由。

    R1路由表:(从图可知,对于PC2的网络,OSPF选择的下一跳IP地址是______,由于OSPF的路由管理距离为110,比RIP的管理距离120优先级更高,所以把之前RIP选择的路由替换了)

    R2路由表:(从图可知,对于PC1的网络,OSPF选择的下一跳IP地址是______)

    R3路由表:

    PC1→PC2的路由跟踪:(经过的路由器顺序是R1、______、______)

  7. 断开R1和R3的接口(在R1或R3上shutdown该接口),再次显示R1的路由表,标记到达PC2所在子网的下一跳。

    R1的路由表:

  8. 保存R1配置后(在R1上输入命令:write)重启路由器(右键菜单reload),查看R1的Router ID是否发生变化,变成了______,取自______接口的IP地址。原因是由于接口f0/1断开了,故其上的IP地址也暂时不可用,OSPF于是选择了另一个可用IP地址作为Router ID,而原来的Router ID也未消失,看上去是来自另一台不存在的路由器。而R2配置了回环接口,OSPF会优先选择不会断开的回环接口的IP地址作为Router ID,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。

    R1的OSPF数据库:

  9. 在R1上打开OSPF事件调试(命令:debug ip ospf events),然后重新连接R1和R3的接口(在R1或R3上no shutdown该接口),等与R3的邻居关系为Full后关闭debug,最后查看邻居关系。

    提示

    OSPF协议中,当路由器收到来自邻居的hello数据包时,它必须在自己的hello数据包中列出发送方路由器ID,以向该邻居进行确认

    Init状态表示路由器已收到来自其邻居的hello数据包,但接收路由器ID未包含在hello数据包中,因此,要想看到Init状态,需要R3在未收到R1 hello数据包时发送自己的hello数据包(此时不含R1路由器ID),并被R1接收

    你可以在R1发送了一个hello数据包时立刻打开R3对应的接口,此时R3发送的首个hello数据包应该就满足这一条件

    R1和R3重新建立邻接关系的事件记录:(从图可知,邻接关系建立经历了5个状态,分别是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、______)

    R1的OSPF邻居详细信息:

    给R4、R6的回环接口、f0/0接口配置IP地址并激活,启用OSPF协议,接口均属于Area 0。过一会儿查看R4和R6的邻居信息(由于R2、R3、R4、R6在同一个广播网络中,四台路由器并不会都成为邻接关系,而是选出DR、BDR,然后各路由器与DR、BDR进行路由信息交换)。

    记录:R4 / R6 上输入的配置命令

    R4上查看邻居关系(与R6是邻居,但不建立邻接关系,重启后可能会变化):

    R6上查看邻居关系(与R4是邻居,但不建立邻接关系,重启后可能会变化):

Part 3 配置多域OSPF

  1. 给R4的f0/1接口、R5的回环接口、f0/1和f0/0接口配置IP地址、激活端口,并启用OSPF协议,各接口均属于Area 1。配置PC3的IP地址和默认路由。过一会儿,查看R2、R5上的路由表,标出区域间路由(IA),测试PC3与PC1的连通性。

    R4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4 (config) #interface f0/1
    R4 (config-if) #ip address [ip] 255.255.255.0
    R4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    R4 (config) #router ospf [pid]
    R4 (config-router) #network [subnet] 0.0.255.255 area 1

    R5配置命令:

    R5(config)#interface f0/1
    R5(config-if)#
    R5(config-if)#
    R5(config)#interface f0/0
    R5(config-if)#
    R5(config-if)#
    R5(config)#interface loopback 0
    R5(config-if)#
    R5(config)#
    R5(config-router)#

    PC3配置命令:

    R2的路由表:目标为Area 1中的子网的下一跳IP地址均为______,从______接口发出。

    R5的路由表:目标为Area 0中的子网的下一跳IP地址均为______,从______接口发出。

    PC3→PC1的连通性:

  2. 分别在R2、R4、R5上显示OSPF数据库信息,关注是否出现其他Area的信息。

    R2:没有Area 1的具体信息,但是该区域的子网地址______、______、______由路由器______汇聚后以区域间链路的形式进行通告。

    R5:没有Area 的具体信息,但是该区域的子网地址全部由路由器______汇聚后以区域间链路的形式进行通告。

    R4:有Area 1和Area 0的具体信息,由于R4是区域边界路由器(ABR),所以对区域内的链路进行了汇聚,然后以区域间路由的形式向其他区域进行链路状态通告(LSA),其中:

    向Area 0通告的属于Area 1的链路有______、______、______;

    向Area 1通告的属于Area 0的链路有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。

  3. 分别在R1、R5上查看区域边界路由器(ABR)信息(命令:show ip ospf border-routers)

    R1:当前已知的区域0内的ABR的IP地址为______,下一跳IP地址为______。

    R5:当前已知的区域1内的ABR的IP地址为______,下一跳IP地址为______。

  4. 给R6的f0/1、R8的各接口配置IP地址并激活,启用OSPF协议,各接口均属于Area 2。配置PC4的IP地址和默认路由。过一会,查看R8上的路由表,标出Area 1的区域间路由,测试PC4与PC1、PC3的连通性。

    R6配置命令:

    R6(config)#interface f0/1
    R6(config-if)#
    R6(config-if)#
    R6(config)#
    R6(config-router)#

    R8配置命令:

    R8(config)#interface f0/1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)#interface f0/0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)#interface f1/0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)#interface loopback 0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)#
    R8(config-router)#

    R8的路由表:如图所示,区域间路由包含了Area 1和Area 0的地址,其中Area 1的子网地址有______、______、______。

    PC4→PC1的连通性:

    PC4→PC3的连通性:

  5. 如果之前未配置Frame Relay数据链路,请在此时进行配置(参考功能与设备介绍-Frame Relay交换机)。

    源接口Source Port:DLCIDestination Port:DLCI目标接口
    R5 s2/0.11:10110:202R7 s2/0
    R5 s2/0.21:10211:203R9 s2/0

    截图:FR交换机的虚链路配置表

  6. 给R5的s2/0接口配置封装协议为Frame Relay(命令:encapsulation frame-relay,由于GNS3自带的FR交换机只支持ANSI模式,而路由器默认的是Cisco,所以需再加一句frame-relay lmi-type ANSI)并激活,然后创建2个子接口,配置其IP地址、接口DLCI(命令:frame-relay interface-dlci [dlci], dlci值等于Frame Relay交换机上定义的数据链路相关DLCI值),最后配置R5的s2/0接口属于Area 1。

    R5配置命令:

    示例
    R5 (config) #interface s2/0
    R5 (config-if) #encapsulation frame-relay
    R5 (config-if) #frame-relay lmi-type ANSI
    R5 (config-if) #no shutdown
    R5 (config-if) #exit
    R5 (config) #interface s2/0.1 multipoint
    R5 (config-subif) #ip address [ip] 255.255.255.0
    R5 (config-subif) #frame-relay interface-dlci [dlci]
    R5 (config-fr-dlci) #exit
    R5 (config-subif) #exit
    R5 (config) #interface s2/0.2 multipoint
    R5 (config-subif) #ip address [ip] 255.255.255.0
    R5 (config-subif) #frame-relay interface-dlci [dlci]
    R5 (config-fr-dlci) #exit
    R5 (config-subif) #exit
  7. 给R7的各接口配置IP地址、激活,其中回环接口和f0/0接口属于Area 2,s2/0接口属于Area 1,配置s2/0封装协议为Frame Relay,DLCI值设为Frame Relay交换机上R5-R7之间数据链路的相关DLCI值。

    R7配置命令:

    R7(config)#interface f0/0
    R7(config-if)#
    R7(config-if)#
    R7(config)#interface s2/0
    R7(config-if)# (IP地址)
    R7(config-if)# (封装协议)
    R7(config-if)# (LMI)
    R7(config-if)# (DLCI)
    R7(config-if)# (激活)
    R7(config)#interface loopback 0
    R7(config-if)#
    R7(config)#
    R7(config-router)#
    R7(config-router)#

    截图:在R7 / R5上查看到的Frame Relay映射(命令:show frame-relay map):

    在R7上测试到R5的连通性(由于R5-R7采用的是点对点Frame Relay连接,只有R5的1个子接口地址可以通):

  8. 给R9的各接口配置IP地址、激活,其中回环接口和f0/1接口属于Area 3,s2/0接口属于Area 1,配置s2/0封装协议为Frame Relay,DLCI值设为Frame Relay交换机上R5-R9之间数据链路的相关DLCI值。

    R9配置命令:

    R9(config)#interface f0/1
    R9(config-if)#
    R9(config-if)#
    R9(config)#interface s2/0
    R9(config-if)# (IP地址)
    R9(config-if)# (封装协议)
    R9(config-if)# (LMI)
    R9(config-if)# (DLCI)
    R9(config-if)# (激活)
    R9(config)#interface loopback 0
    R9(config-if)#
    R9(config)#
    R9(config-router)#
    R9(config-router)#

    在R9上查看Frame Relay映射(命令:show frame-relay map):

    在R9上测试到R5的连通性(由于R5-R9采用的是点对点Frame Relay连接,只有R5的1个子接口地址可以通。如果在R5上测试,需要加上参数source s2/0指定接口):

    在R9上测试到R7的连通性(R5、R7、R9通过帧中继交换机连接的形式称为非广播式多路访问,虽然路由器在同一个IP子网,但由于数据链路不是广播式的,所以在没有建立点对点数据链路的情况下,是不能通信的):

  9. 分别在R5、R7、R9上查看OSPF邻居关系(此时OSPF认为当前链路属于广播式,需要先竞选出DR,而实际网络为非广播式的,因此三者之间的邻居关系暂时不能建立)

    截图:在R5 / R7 / R9查看到的邻居关系:

  10. 分别在R5、R7、R9上配置s2/0的接口为点对多点的网络类型(命令:ip ospf network point-to-multipoint),然后再次查看邻居关系:

    R5配置命令:

    R5(config)#interface s2/0.1
    R5(config-subif)#
    R5(config)#interface s2/0.2
    R5(config-subif)#

    R7配置命令:

    R7(config)#interface s2/0
    R7(config-if)#

    R9配置命令:

    R9(config)#interface s2/0
    R9(config-if)#

    截图:在R5 / R7 / R9查看到的邻居关系:

  11. 分别在R5、R8、R7上查看OSPF数据库(命令:show ip ospf database),观察Summary Net Link部分,你发现了什么现象?

    R5的OSPF数据库:观察得知,Area 1所有的的聚合路由都是由区域边界路由器(ABR)______宣告的,而R7作为Area 1和Area 2的ABR,却没有向Area 1宣告Area 2的路由信息,是因为所有的Area都只和Area 0进行路由信息交换。

    R8的OSPF数据库:观察得知,Area 2所有的的聚合路由都是由区域边界路由器(ABR)______宣告的,而R7作为Area 1和Area 2的ABR,也没有向Area 2宣告Area 1的路由信息。

    R7的OSPF数据库:观察得知,Area 1所有的的聚合路由都是由区域边界路由器(ABR)______宣告的,Area 2所有的的聚合路由都是由区域边界路由器(ABR)______宣告的。

  12. 在R8上查看去往PC3所在网络的路由信息(命令:show ip route [ip network]

    R8的路由信息:观察得知,前往子网______的下一跳IP地址是______,是路由器______。

  13. 断开路由器R6的f0/0接口(命令:shutdown),等候片刻,在R8上再次查看路由信息:

    R8的路由信息:观察得知,前往子网______的路由已经不存在。

    看看R7有没有PC3的路由信息:观察得知,前往子网______的路由是存在的,但是由于Area 2和Area 1不直接交换路由信息,R7没有向Area 2宣告路由的存在。

    重新打开R6的f0/0接口,稍候再次查看R8的路由信息是否恢复。

  14. 给R10的f0/0、f0/1接口配置IP地址并激活,启用OSPF协议,各接口均属于Area 3。配置PC5的IP地址和默认路由。过一会,查看R10上的路由表和OSPF数据库。

    R10配置命令:

    R8(config)#interface f0/1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)#interface f0/0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)#interface loopback 0
    R8(config-if)#
    R8(config)#
    R8(config-router)#

    R10的OSPF数据库:观察可知,数据库中没有其他Area的信息,因为Area 3和Area 1不直接交换信息

    R10的路由表:观察可知,路由表中没有其他Area的信息,因为OSPF数据库中缺乏相关数据。

  15. 在Area 1上的两个边界路由器R9、R4之间为Area 3和Area 0创建虚链路(命令:area [area-id] virtual-link RID),这样Area 3就能和Area 0进行路由信息交换了。其中,area-id写1,RID写对方的Router ID,稍候查看虚链路建立情况(命令:show ip ospf virtual-links)和邻居信息(命令:show ip ospf neighbor)。

    R4配置命令:

    R4(config)#
    R4(config-router)#

    R9配置命令:

    R9(config)#
    R9(config-router)#

    查看R4虚链路:观察得知,R4通过区域______的接口______与R9(RID是______)建立了虚链路,使用的Cost值为______。

    查看R9虚链路:观察得知,R9通过区域______的接口______与R4(RID是______)建立了虚链路,使用的Cost值为______。

    查看R4邻居信息:观察得知,R4通过接口______与R9(RID是______)建立了邻接关系。

    查看R9邻居信息:观察得知,R9通过接口______与R4(RID是______)建立了邻接关系。

  16. 再次显示R10的路由表和OSPF数据库,标出PC1、PC2、PC3所在的子网相关记录。

    截图:R10的路由表

    R10的OSPF数据库:观察得知,所有其他区域路由信息均由区域边界路由器______宣告。

  17. 在R9上手工合并Area 0上的子网路由(命令:area 0 range [ip_net] [mask],其中ip_net写成10.0.0.0,mask写成255.255.0.0,表示10.0.x.x这些网络都在area 0上),然后显示R9和R10的路由表,看看所指定的子网是否合并了路由

    R9的路由表:标出合并的那条路由,这条路由采用了特殊的接口______作为下一跳。

    R10的路由表:标出合并的那条路由,这条路由下一跳的IP地址是______,是路由器______的接口。

  18. 整理各路由器的当前运行配置,选择与本实验相关的内容记录在文本文件中,每个设备一个文件,分别命名为R1.txt、R2.txt等,随实验报告一起打包上传。

六、实验结果与分析

根据你观察到的实验数据和对实验原理的理解,分别解答以下问题:

  • 在一个网络中各路由器的OSPF进程号是否一定要相同?一个路由器上可以配置多个进程号吗?
  • 未手工指定Router ID时,如果没有给回环接口配置IP地址,会从哪一个接口选取地址作为Router ID?如果给回环接口配置了IP地址,又会从哪一个接口选取地址作为Router ID?
  • 如果Router ID对应的接口down了,路由器会自动重新选择另一个接口地址作为新的Router ID吗?
  • 宣告网络属于哪个area的命令中,网络地址后面的参数是子网掩码吗?为什么要写成0.0.255.255,而不是255.255.0.0?
  • 是不是所有其他Area上的路由器都只和Area 0上的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交换?虚链路的作用是什么?
  • 为什么要在区域边界路由器上进行路由合并?